高齡糖尿病患者另一項挑戰則是多重共病、多重用藥、 身心功能衰退、認知功能障礙與失智、聽視力障礙等等。這些共同存在的問題使得高齡者的糖尿病照護變得複雜.jpg

文/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 戴東原董事長

 一位65歲的女性,罹患糖尿病20年,最近出現腳趾前端有麻木的感覺,但是不嚴重,不會影響到她的日常生活及睡眠,但是令她煩惱的是天氣變熱,稍微動一動,頭、頸部就汗如雨下,逼得她一天要換好幾件內衣,讓她感到非常困擾。晚上不開冷氣,半夜出汗被子常被浸濕。但是下半身倒是乾乾的,和上半身完全不一樣。

 二十年前,她曾到醫院接受檢查,內分泌功能包括卵巢及甲狀腺都正常,但是診斷出得了糖尿病。由於對糖尿病認識不足,看了醫師也拿了藥,但是飲食、運動及服藥的自我管理不太認真。血糖控制不好,糖化血色素值通常介於8-9%之間。二十年後,因為上述出汗問題,到醫院來看新陳代謝科的門診。做理學檢查,心跳每分鐘80下,沒有發現到甲狀腺、淋巴腺腫大,上半身的皮膚包括手掌相當潤滑,但是下半身包括腳底卻非常乾燥。檢驗室數據顯示空腹血糖184mg/dL,糖化血色素8.7%。半夜要起床小便1-2次,排尿及通便沒有問題,總括來說她的問題是上半身排汗多,下半身幾乎不會出汗。她問醫師,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在國內有主訴慢性睡眠困難的人高達三分之一,其中以老年人居多數.jpg

 人的神經分為運動、感覺及自律神經系統。傳出腦部所發的指令為運動神經,而將各部位發生的訊息傳到腦部為感覺神經,自律神經及內臟神經的功能為不隨意願的自主作用。

 自律神經系統分為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廣泛分佈於全身各器官主掌非意識功能。交感神經調動身體的功能來應付環境中的壓力,譬如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血管擴張、瞳孔擴大,腸液及汗腺分泌增多等。而副交感神經持相反的作用,保持器官休息狀態。就如同我們所說的陰陽調和,交感神經是陽性,而副交感神經是陰性,兩者保持平衡,人體才能保持祥和。

 人的汗腺分為大汗腺及小汗腺。大汗腺常和毛囊在一起,分佈在人體的腋窩、鼠蹊、陰部或乳頭周圍,在青春期逐漸衰退,分泌的成份為油脂,經由微生物分解而產生異味。由於腋窩分佈最多,異味特別嚴重的話,就是一般所說的狐臭。小汗腺在人一出生時就分佈於全身,尤其前額、頸部、腋窩、手掌及腳底最為密集。小汗腺開口於皮膚的表面,由交感神經支配,神經亢奮汗就流得多。

 糖尿病人發生神經病變的原因,包括蛋白質糖化、氧化壓力、脂肪代謝異常,微血管病變等因素的累積。糖尿病的神經病變有局部,多部位或全身性。最常見的就是末梢感覺神經病變,病人得病久了尤其是血糖控制不好,往往從腳趾的尖端開始,主要的症狀為酸麻、疼痛、觸電感,慢慢會再往上蔓延。

 天氣一熱,皮膚上的小汗腺毛孔在交感神經主導下,汗孔會自動打開。適量的出汗把體內的熱散發出去。但是下肢交感神經如同末梢感覺神經病變,從腳底開始發生病變,慢慢的再往上升。所以腳底乾燥但是頭、臉部卻濕濕的,這是腳底交感神經病變最早出現的症狀。透過小汗腺排汗的代謝物很少,99%是水,其他為氯化鈉、鉀、鈣、尿素等。因為含氯化鈉(鹽的成份)所以帶一點鹹味。有些人以為排汗是排毒,所以拚命運動,甚至於做蒸氣浴,其實起不了排毒作用,反而是排出了大量水份,對心肌缺氧、腦血管硬化或腎臟衰竭的病人,可能造成不利的後果。

 回到這個病人問題,身處於炎熱的環境,上半身尤其是頭頸部揮汗淋漓,這是對下半身無法出汗的一種代償,只要注意水份的補充,對身體沒有多大影響,但是卻帶給病人不少的煩惱,到目前為止沒有安全可用的藥物或其他有效治療方法。不過既然下半身有自律神經病變的症狀,必須注意到其他器官的自律神經功能,例如心臟、腸胃或泌尿系統是否也受到波及,因為除了影響生活品質以外,可能威脅到生命的安全。

 

(全文出自2020年N0.1糖尿病家族)

更多文章請上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官網查詢:http://www.dmcare.org.tw/

FB及line宣傳.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