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新陳代謝科 蘇瑞珍醫師
糖尿病患約有1%會因糖尿病腎病變惡化⽽需要長期洗腎。糖尿病慢性腎病變分為五期: 第一期: 腎絲球過濾率(eGFR)⼤於90但尿液檢查有不正常的尿蛋⽩等;第⼆期:腎絲球過濾率60-89且尿液檢查有不正常的尿蛋⽩等;第三期:腎絲球過濾率30-59;第四期:腎絲球過濾率15-29;第五期:腎絲球過濾率⼩於15。腎絲球過濾率通常是抽⾎檢驗肌酐酸,再由內建公式算出來的。糖尿病患在腎臟功能逐漸退化的過程中通常是沒有症狀的,⼩便有持續不散的泡泡是常被提到的早期徵兆,但其實這徵兆並不是那麼準確,⽽像一般⺠眾會注意的腳腫可能到第四期才會發⽣。糖尿病腎病變是最標準「預防勝於治療」的疾病,只要有正確認知,積極配合追蹤及治療,就能避免走上洗腎這條辛苦的路。
可能影響糖尿病腎病變發⽣及惡化的原因:
1. ⾎糖控制不良:這是導致糖尿病腎病變最重要的因素,一旦診斷糖尿病就積極控制⾎糖能有效阻絕腎病變的發⽣。如果腎病變已進入第四期才開始控制⾎糖已經無法改變腎病變持續惡化的病程。
2. ⾎壓控制不良:沒有糖尿病的⾼⾎壓病⼈如果⾎壓控制不好也會產⽣慢性腎病變,因此糖尿病患者如果⾎壓控制不好,即便⾎糖控制良好也會對腎臟造成傷害。
3. 低密度膽固醇過⾼(俗稱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過⾼會導致腎臟⾎管異常,進⽽使糖尿病腎病變惡化。
4. 遺傳:如果糖尿病患家族史中有其他慢性腎病變病史(如多囊腎)或洗腎病史,就有較⾼風險發⽣糖尿病腎病變。
5. 尿酸過⾼:過⾼的尿酸有可能產⽣腎結⽯或造成腎間質病變⽽影響糖尿病腎病變的發⽣及惡化。
6. 長期不當藥物(中⻄藥)使⽤:最需要⼩⼼的是⻄藥中的某些⽌痛藥及抗⽣素、中藥中的⾺兜鈴酸、重⾦屬等。慢性病長期使⽤的藥物不會因為長期使⽤⽽傷肝傷腎,但這些慢性病吃的藥通常需要肝腎代謝,所以當病⼈肝腎功能不好時,慢性病⽤藥就必須及時調整。
7. 反覆性上下泌尿道感染:糖尿病患如果⾎糖控制不良容易得泌尿道感染,如果合併⾃律神經病變⽽有神經性膀胱(漲尿沒感覺)就更容易造成反覆性感染,感染本⾝及控制感染的⽤藥都會影響糖尿病腎病變的進展。
8. 抽煙:有研究顯⽰抽菸的糖尿病患比較容易發⽣腎病變,腎病變也比較會惡化。
積極照護糖尿病腎功能的⽅法:
1. ⾎糖⾎壓膽固醇控制在理想範圍:原則上是糖化⾎⾊素⼩於7%、⾎壓⼩於140/90、低密度膽固醇⼩於100;但是每位糖尿病患的年齡、合併疾病、⼯作⽣活都不同,可能需要訂定個別化的最佳準則。
2. 腎臟相關定期檢查:每年⾄少檢測⼀次肌酐酸、尿液及尿蛋⽩。發現異常時要增加檢測追蹤頻率。必要時安排腎臟超⾳波、測餘尿等。當腎病變已達第三期時,需要定期檢查的項⽬更多。
3. 飲食:吃天然食物,盡量避免加⼯食品及醃製食物。多喝開⽔、不要憋尿。避免過多調味及過多蛋⽩質。腎病變第三、四期後的飲食限制較多,需請教糖尿病營養師或衛教師。
4. 戒煙。
5. 不要服⽤來路、標⽰不明的藥物或健康食品;不要未經醫師看診⾃⼰買⽌痛藥抗⽣素吃;不要盲⽬聽信偏⽅。
6. 部分⾎糖⾎壓藥除了降⾎糖⾎壓以外,也有保護腎臟的功效,⼀定要規則吃藥。
7. 看到網路、報章雜誌、電視節⽬所報導的訊息最好詢問⾃⼰長期看診的醫師或衛教師,每個⼈的狀況都不同,千萬不要因錯誤解讀或錯誤訊息⽽做傷害⾃⼰⾝體的事。
隨著年齡增長,腎功能也會緩慢退化,糖尿病患如果腎病變進展⾄第五期,應開始諮詢洗腎的時機及⽅式,維持適當的體能及營養,那麼即使需要永久洗腎,也可以減少對⽣活甚⾄⼯作的影響。
(全文出自2020年N0.4糖尿病家族)
更多文章請上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官網查詢:http://www.dmcare.org.tw/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