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1.jpg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 蔡世澤醫師

如今我們疾病二字常常連成一詞,古人造字定義,疾病似乎有別,外傷輕者稱疾,內傷重者為病。比照這等想法,單純的血壓、血糖升高,雖然可以說是高血壓或糖尿病,但仍留在疾的層次,因為失控及共病 ,慢慢有了併發症,就進入了病的階段。

又古書中有個扁鵲見魏文候,論三兄弟醫術的故事。神醫自評他大哥最高明,剷除病根,治病於無形,只有家人知道;二哥稍遜,發病施治,藥到病除,名氣侷限於鄉里; 他自己因為用劇藥、針刺治療重病急症,經常轉危為安,反而名聞天下。後來醫家從這則寓言,歸納出「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的論點,千年來深植人心。

當生病、隨機血糖低於70或是高於250應暫停運動,並建議運動前後監測血糖。.jpg

 

專就糖尿病進程或演發史而言,在前糖尿病期 (prediabetes) (又稱邊緣性糖尿病 borderline diabetes) ,血糖(空腹 100-125md/dL ,口服耐糖試驗 OGTT 兩小時血糖值 140-199mg/dL) 或糖化血色素值(A1C 5.7-6.4%)臨界,雖然高於常人,但還未達診斷門檻 (空腹血糖高過126mg/d,OGTT 2小時血糖高過 200mg/dL, A1C 大於 6.5%),算是未病。如果能從改變生活形態,由減輕體重、撙節飲食、加強運動下手,甚至服用二甲雙胍metformin 等藥物,可以延緩(而非完全預防) 糖尿病及大血管病變的發生,算是上醫行徑 。

已經確診糖尿病,又具備肥胖、抽煙、高血壓、血脂異常等危險因素,就大小血管併發症而言,真的叫欲病。此時,定期篩檢、積極控糖、使用適當藥物保護重要器官,就有望降低發生心腎疾病風險或遏止其惡化進度。當今醫界同道,努力以赴的作為,說是求為中醫並不為過。萬一已發生嚴重併發症,那只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盡量維穩,力保生活品質、延長年壽,如此作為,有時也只能無奈地以下醫自嘲。

其實糖尿病等慢病治理,本宜回歸以病人為中心。所以疾病篩檢、預防,乃至預後問責,理應醫病同擔。因此上醫中醫下醫的區別或心態,就不能只求全責備於醫師或醫療團隊,更應該賦予時代新義。希望所有講求養生保健的國人,尤其糖友,都能有這樣的體悟和覺醒,在健康促進上,協同扮演好上醫或至少是中醫的角色。

 

更多文章請上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官網查詢:http://www.dmcare.org.tw/

FB及line宣傳.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