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足部傷口若超過兩個禮拜以上仍未能順利痊癒,則應找心臟血管科醫師做仔細評估.jpg

 

文/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郭景富復健師

糖尿病一詞,在台灣社會上,是個又熟悉又普遍的一種代謝性疾病。或許大家都知道,長時間的糖尿病可能引發糖尿病足。但您知道,有一種糖尿病足,是足底異常壓力引發的嗎?這類的糖尿病足,只要沒從足底壓力端解決,傷口想要癒合,除非不踩地、不走路,不然幾乎是不可能。甚至,好不容易將傷口養好了,才踩地沒幾下,傷口就又出現。不僅病人沮喪,就連醫生也愛莫能助。往返醫院的時間與成本,更是難以計算。所以,認識糖尿病足,將會是糖尿病病友本身,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早在2000多年前,神醫扁鵲,就已提倡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時至今日,這句話依舊是醫界最高的指導原則。所以,有效的預防,將會阻止或延緩疾病的進展。至於何謂有效的預防,當然是認識疾病的產生與原因,對症下藥,才能達到有效的預防。接下來,我們就針對糖尿病足產生的原因來了解,什麼是糖尿病足。

以下幾點是常見又熟悉造成糖尿病足的原因:一、動脈粥狀硬化;二、末梢神經病變;三、免疫系統受損;四、下肢關節病變。以上這些因素是導致糖尿病足的主因。但有一個因素,卻是國人常忽略引發糖尿病足的關鍵原因,那就是壓力。相信大家都知道褥瘡是壓力引起的,但鮮少人可以把足底的傷口跟褥瘡聯想在一塊,其實他們是一樣的機制,只是位置不同而已。接下來我們就把幾種引發足底壓力異常的原因,提出來討論。

1.下肢關節病變,最具代表的就是夏柯氏神經骨關節病變(charcot foot) ,簡稱夏柯氏足,臨床上的表現為中足部骨頭及關節受損、脫位,甚至嚴重至骨折及足底傷口。

夏柯氏足.jpg

 

2.Pronated foot(外翻足) 、flat foot(扁平足):俗稱「鴨母蹄」,其臨床表徵為舟狀骨向下移位,造成內側縱弓塌陷;連帶跟骨外翻的現象。外翻足與扁平足只是嚴重程度不同的差異。這類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在足內側產生傷口,尤其是大腳趾下方,最為常見。

外翻足.jpg

3.Supinated foot(內翻足) :通常是先天性韌帶過緊造成,導致內側縱弓過高,舟狀骨向上移位,連帶跟骨外翻的現象。但下肢神經病變也可能導致足內翻現象,甚至造成足背過高之關節變形,俗稱空凹足(pes cavus)這類患者,最常出現足底外側的壓傷,尤其是第五根蹠骨下方。

內翻足.jpg

因此,若有上述狀況(夏柯氏足、扁平足、高弓足),若不幸罹患糖尿病,都將會是糖尿病足的高風險群。輕則產生傷口,嚴重的甚至有截肢的可能。  那對於罹患糖尿病足的患者,臨床又是如何解決其傷口問題呢?

首先,要先從傷口的位置來區分:

1.PLANTAR ULCER(腹側傷口、足底傷口):腹側傷口的產生,絕大部分是足底壓力異常造成的。可根據患者的狀況,給予量身訂做之減壓鞋墊、鞋具或矯具,改善壓力問題。這類患者,需定期檢查及修改矯具,以防止傷口再惡化的可能性。

2.DORSAL ULCER(背側傷口):造成背側傷口的原因,要先釐清是血管問題或是不合適的鞋具造成。糖尿病患者,往往因為下肢感覺神經麻痺,對於鞋具的合適性,不清楚。長時間穿著的壓力,造成壓瘡,屢見不鮮。鞋具的選擇,盡量選擇寬鬆或彈性材質的鞋面,但在鞋具大底,仍需要穩定,不能太軟。

3.COMPLEX PLANTAR ULCER(複雜性傷口):複雜性傷口,由於壓力區難以用減壓鞋墊或訂製鞋減壓,往往需要借助矯具的力量。最有效的下肢矯具髕骨承重支架,應該是首選,但穿著也較笨重。這類患者可和義肢矯具師商討矯具的設計與便利性。

4.RAY AMPUTATION(部分足截肢):部分足截肢患者,會因為腳趾的切除,進而影響步態週期,甚至於推進身體前進時,產生壓力。此時,須檢視患者步態週期,壓力產生的時期與位置,設計患者的足部義肢,以達到避壓減壓的作用。

在預防醫學的年代,糖尿病患者有責任監控自己的身體狀況,了解身體的條件,才有辦法對症下藥。糖尿病足的治療,往往複雜又耗時,且需要跨專業的醫療團隊結合診治。包括整型外科、新陳代謝科、心血管內外科以及復健科等多科的聯合醫療。這不僅考驗醫療團隊的默契,更是考驗患者的耐性。
 

(全文出自2020年N0.1糖尿病家族)

糖尿病足部護理請見影片:寶貝雙足(上)寶貝雙足(下)

更多文章請上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官網查詢:http://www.dmcare.org.tw/

FB及line宣傳.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 的頭像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

    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