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推估,台灣將於不久的未來,便會迅速邁入老年人口超過20%的超高齡社會。.jpg

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社工主任 陳俊佑

現年 72 歲的劉仁海牧師,從 50 歲就是一位糖尿病友,除了規律用藥、定時回診,也改掉年輕時一餐吃三碗白飯的習慣(減至一碗), 但是血糖的控制仍然不佳。在醫師的悉心問診下,發現原來是水果的量還是吃得太多,經過減量,才把血糖控制的宜。只是因為擔任牧師, 要籌備安養機構的工作與募款的沉重壓力,在 55 歲時(2003 年)還是發生腦幹中風的憾事,幸好經過急救,得以存活下來。當時,醫生即告知他未來有失智的可能性,剛好他也服務了許多的失智症個案, 自己跟牧師娘都對失智症有一些認識。所以從 2013年開始出現迷路的徵兆,後於 2014 年確診罹患了輕度血管型失智症。但他沒有因此讓自己的生活縮減,這 6 年多來,還是會注意規律服藥、到公園健走、 喜愛交朋友,運用臉書與 Line 等軟體與友人互動,熱心公益、擔任志工,期待透過自己的影響力,讓更多人關心弱勢。後來,參加本會辦理的《輕度失智者生活型態再設計課程》,對疾病的延緩,更有信 心。他目前仍然到處旅遊,學會與這個病和平共存,他勉勵同病相憐的好朋友: 失智症就像感冒一樣,感冒會有流鼻水,頭痛不舒服,這 個很正常的現象,不用害怕。(劉仁海牧師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8og8QQ_sYM》)。

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2000-2007 的統計資料,有糖尿病比沒有糖尿病的人得到失智症機率約為2.5 倍。許多國際大型研究統計也發現, 除了認知功能障礙、失智症與糖尿病之盛行率隨年紀逐年上升,高血糖、低血糖、胰島素阻抗、慢性發炎物質、以及血糖波動是導致失智症的5大類致病機轉與危險因子。推估糖尿病會增加失智症70%的機率, 其中增加阿茲海默型失智 (Alzheimer’s disease) 60%,血管型失智(vascular dementia) 超過100%。所以糖尿病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失智症可能是糖尿病的併發症,兩者交互影響著治療與預後,所以糖尿病的失智症患者的控糖就非常重要。

肉類蛋白質的選擇,魚優於兩隻腳家禽,兩隻腳家禽優於四隻腳.jpg

世界衛生組織更於2019年2月發表《預防認知功能下降與失智風 險降低準則》,特別強推薦向糖尿病患者提供藥物或生活方式之介入管理,以減少認知能力下降和失智症風險。同時指出生活方式的介入,包括有: 建議輕度認知障礙的成年人進行身體活動,以預防認知功能下降; 強力推薦進行認知訓練(如閱讀、學習新的語言或技能)、有條 件的推薦飲食採取地中海式飲食(多蔬果、全穀類及魚類,還有愉快的用餐情境),以及參與社交和社會支援活動(如做志工、參加社區活動)。

因為失智症目前仍然沒有治癒的藥物,有鑑於生活模式介入延緩失智症的重要性,本會於 2016 年開始推動「輕度失智者生活型態再 設計之自主管理團體方案」,該方案參考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發的「慢性病自我管理課程」與南加州大學的「生活型態再設計」, 團體內容以健康生活自我管理,結合生活型態再設計中各職能活動參與的項目, 規劃 12 次團體(一週一次,一次兩小時),主題以「生活」為核心,透過適當的團體設計與動力、實作及分享,協助輕度失智症者重新檢視、 整合與訂出運動、飲食與社會互動的行動計畫。透過照顧者的陪伴, 重拾生活自主的動機,嘗試(重新)積極管理生活。

選取本會 2016 年 3 月到 6 月參與「輕度失智者生活型態再設計之自主管理團體方案」課程的經過病友及家屬的交叉資料研究結果發現:(1)運動量的安排增加,提升運動之持續力。(2)會去注意飲食健康對自己的影響。(3)心情變好。(4)認同行動計畫的重要性,自發性提升。(5)與家人相處互動關係改善。實證經驗是輕度失智症者是可以自我管理,其鼓勵個人學習管理自己的健康並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和條件,雖然在行動計畫之執行仍須家屬一同參與,但因家屬同時參與行動計畫,並得到成效之益處,與個案情感互動也增進。

2型糖尿病的高齡人口中同時擁有肌少症的比例較高,適當的肌力訓練來提升或維持糖尿病患者之肌肉量便成為相當重要的課題。.jpg

 

對於有糖尿病的失智症患者,本會實際服務經驗是建議輕度的失智症者在飲食方面要增加富含植化素的蔬菜、全穀類,與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魚類、堅果等地中海式飲食的概念,運動方面則是尊重當事人意願,做想做的運動,如:健走、瑜珈、太極拳、大腦保健體操(請參見 https://youtu.be/0PJoZTjG9fk )等,重點是每天持續做。並 增加社交學習活動: 如到長青學苑、失智症照顧據點上課,甚至是擔任志工。這樣的生活型態建立之後,晚上的睡眠情況也會比較佳,對糖尿病的控制及失智症的延緩均有幫忙。只是失智症一旦進展到了的中重度,自我照護的能力逐漸差,對低血糖警覺也低,更容易發生低血糖,對認知功能有不良影響,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這時候照顧者對於失智者的飲食,可能就可以運用國健署推薦的我的餐盤,將失智者飲食的質與量,做更精準的控制。而運動的部分,則是採取陪伴的方式,或是到失智症照顧據點、日間照顧中心參與延緩失智失能的團體課程,以促進失智者的運動動機,才能在安全的情況下維持適當的運動量,以減緩失智症的退化、精神症狀與問題行為的影響,促進患者與 照顧者的生活品質與尊嚴。

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布雷德森(Dale E. Bredensen) 於2014年與2016年《老化》(Aging) 發表的論文,對10位患者(其中3位自覺記憶力減退、4位是輕度認知障礙,以及3位阿茲海默症) 給予個人化、全面性的生活型態改變的治療,如減重、紓壓、運動、 減少澱粉攝取等,以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經過3-6個月的治療,除 了一位晚期阿茲海默症患者,其他9位的認知功能都明顯進步,其中3 位後來還可回去上班。所以對失智症切勿過於悲觀,也再次驗證了國民健康署近年來提醒國人控糖總共有五大原則:適度運動、健康飲食、規律用藥、監測血糖、定時回診,是缺一不可的。

 

(全文出自2020年N0.3糖尿病家族)

更多文章請上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官網查詢:http://www.dmcare.org.tw/

FB及line宣傳.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