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aragus-barbecue-cuisine-delicious-361184.jpg

文/臺大醫院新竹分院院長 洪冠予教授

   有關糖尿病與腎臟病的關係,相信大家已經讀過許多類似的文章了。這裡要跟大家談的是:如何進一步了解腎臟病,特別是能夠與糖尿病衛教一起結合的腎臟自我照顧知識介紹。

  一開始,先跟大家分享三個數字:『大約30%的第一型糖尿病病人,及大約40%的第二型糖尿病病人,會合併腎臟病。』 『台灣,大約47%的洗腎(末期腎臟病)病人,是因為糖尿病引起的。』 因此,我在腎臟科門診,經常被轉介的就是糖尿病病友;而最常被病友問到的問題,就是有關腎臟病的相關治療,以及如何自我照顧。拜科技進步之賜,我經常搭配網路資源,和病友一起討論與解釋;這樣,當病友與家人離開之後,也學習到一些自我照顧的知識與技能。當然,前題是要篩選正確有實證的知識,才不會讓病友被誤導與困惑。

   其中,我最常從谷哥(Google)搜尋引擎很容易找到的一張圖說起。請試著打入「DKD」三個大寫字母,這是Diabetic Kidney Disease (糖尿病腎臟病)的英文縮寫。然後選擇「圖片」搜尋。就會看到類似圖一的一張圖。這張圖,雖然是指腎臟病的發展歷程,當然也適合於糖尿病引起的腎臟病。以下我用圖一,以Q & A方式,說明一些常見的問題。

Q1. 我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經開始有糖尿病腎臟病呢?

   糖尿病腎臟病,最早的臨床症狀是『血壓升高、水分滯留(堆積)或水腫、蛋白尿』。這是因為,隨著血糖長期控制不佳,小血管最早發生病變。腎臟的基本單位稱為『腎元(nephron)』,是由微血管構造的腎絲球(glomerulus)與腎小管(renal tubule)組成。腎絲球的微血管病變,會出現蛋白尿;如果持續進展,讓腎絲球硬化,會有水分滯留、血壓也會偏高;接著會有代謝廢物(統稱尿毒素)堆積的問題。

   所以,『糖尿病腎臟病最早期的重要症狀是:出現蛋白尿』。有蛋白尿,暗示已經有糖尿病小血管病變,通常代表開始有糖尿病腎臟病了。

Q2. 怎麼檢測蛋白尿?和腎臟病分期常用的eGFR相比,哪一個比較重要?

  蛋白尿的檢測,需要用定量的方式,傳統的試紙篩檢方式,只能大致判定(-)(+)(+/-)(2+)……。定量的方式,臨床上常用的是『Albumin/creatinine ratio (ACR)』和『(total protein)/creatinine ratio (TPCR)』兩種。圖一所列是ACR的方式,也是糖尿病衛教與追蹤常用的方式。這是因為在最初期,蛋白尿還不明顯,用ACR剛好。至於腎臟科門診,經常遇到的是其他腎臟疾病,或是較晚期的糖尿病腎臟病人,因此使用TPCR,可以更確實掌握病人的蛋白尿程度。一般來說,TPCR的數值約為ACR1.5倍。

  最早(2002)的腎臟病分期是以eGFR來分,就是圖一的左半邊。分別以90603015四個標準,區分為五等分,就是大家熟知的腎臟病五期。但是在2007-2009年間,從日本與其他國家的世代研究發現:蛋白尿可能是決定腎臟病進展快慢的更重要指標(JASN March 2009, 20: 465-468)。爾後,逐漸將這兩項指標組合成圖一的樣態,臨床上更容易判定腎臟病的分期與嚴重度。舉例來說:『即使eGFR還在90左右,如果已經有明顯的蛋白尿,這類病友腎臟進展的嚴重度,和eGFR已經降到30-44(3b)但沒有蛋白尿的病人,嚴重度是類似的。』 所以,如何檢測蛋白尿,甚至作為腎臟病分期的標準,就變得很關鍵了。

這張圖,雖然是指腎臟病的發展歷程,當然也適合於糖尿病引起的腎臟病。.jpg

Q3. 我是屬於哪一期?嚴重嗎?應該多久門診追蹤一次?

  當我們取得自己的eGFR數值與蛋白尿程度(不論是ACRTPCR),就可以從圖一中,找到自己的腎臟病分期。這裡要先介紹一下圖一的嚴重度(以顏色表示)分期,是用一種『同心圓』的概念。就像徒手化圓,以拇指為支點,逐漸外展,從最核心的綠色,然後是黃色區域、橙色、到最外圍的紅色。如果用簡單的二分法:綠色與黃色,可以稱為早期的腎臟病;而橙色與紅色,可以視為晚期的腎臟病。

  腎臟病的照顧指引,基於實證醫學研究和大數據的資料,建議:綠色區域的病人,每年追蹤一次腎臟病的指標,應該就足夠了。如果是黃色區域的病人,建議每年追蹤兩次(也就是約半年或6個月,追蹤一次)腎臟病的指標。以此類推,橙色區域的病人,每年追蹤三次;紅色區域的病人,每年建議追蹤四次,就剛好是至少每三個月追蹤一次。當妳()使用前面說過的谷哥(Google)搜尋引擎,所找到的類似圖一,但是在顏色區塊標示1,2,3, 4,指的就是每年應該持續回腎臟科門診追蹤的建議次數。

Q4. 我的糖尿病腎臟病會好嗎?為什麼有些病友即使定期追蹤,最終仍然要面臨洗腎(透析治療)

  前面提過,糖尿病腎臟病是因為血糖長期控制不佳,腎絲球的微血管發生病變,持續進展,最終讓腎絲球硬化,這個腎元就算是失效了。生理上需要排除代謝廢物和調解水分的任務,只好留給其他剩餘的腎元來承擔。過度的負擔會加速剩餘腎元病變或硬化,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雖然每個健康腎臟,估計大約有50-100萬個腎元,隨著年歲漸增,還有各種身體疾病或藥物、毒性物質的綜合影響,腎元數目會逐漸遞減。所以,理論上,只要這些對腎臟有害的機轉與因子持續存在,時間夠久,腎臟終究會抵不住,無法提供符合身體需求的代謝廢物排除。這也是為什麼,醫護人員總是會提醒病人,要定期追蹤腎臟狀態,偵測早期的病變指標(如: 蛋白尿、高血壓、水分滯留)

【結論】: 臨床實證發現,在早期的糖尿病腎臟病(圖一,綠色、黃色區域),還有可逆轉的機會,治療重點可以在預防;而晚期的腎臟病(圖一,橙色與紅色區域),治療重點就只能在延緩腎臟病惡化。本文所介紹的圖一,和延伸的相關知識,相信對各位糖尿病友在了解腎臟病程方面,以及自己所處的腎臟合併症風險,能提供可信賴的判斷依據。至於治療,如前文所提,應該盡早,尤其要把握糖尿病腎臟病的前期階段,愈早保護與保留更多的腎元,自然更有機會能延續腎臟的功能。

 

(全文出自2020年N0.4糖尿病家族)

更多文章請上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官網查詢:http://www.dmcare.org.tw/

FB及line宣傳.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