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皮膚的症狀痊癒後,患部的疼痛仍持續存在,這種情形稱之為「帶狀疱疹後神經痛」.jpg

蔡明翰醫師、沈克超醫師 主答

Q2: 我的母親血糖控制的不理想,她已經有視網膜病變及腎臟病變,上個月突然發生左側胸痛的症狀,之後左側胸部的皮膚出現紅疹及水皰,醫師診斷是帶狀皰疹,現在皮膚的症狀好很多了,但是她三不五時還會抱怨左胸疼痛,請問我們該如何幫她解決她的不舒服

A:  美國的梅約醫療中心於2017年發表帶狀皰疹的綜合分析研究,帶狀皰疹的發生率在第2型糖尿病患者增加30%。而且糖尿病患者發生帶狀皰疹的族群有幾項特色:(1)年長者的發生率較高;2)女性的發生率較高;3)合併小血管病變或是大血管病變的患者發生率較高;4)使用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的患者發生率較高。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是一種口服降血糖藥,亦即DPP-4抑制劑(例如:佳糖維、昂格莎等),它會抑制T-淋巴球表面上的CD26受體,進而導致細胞免疫的功能降低而增加帶狀皰疹的風險。帶狀皰疹的發生是由於潛藏在感覺神經節的水痘病毒( Varicella-Zoster Virus, HZV )再度活化所導致,臨床上的典型症狀如下:單側的皮膚紅疹及群聚小水泡合併劇烈疼痛。但是病患的疼痛表現可能多樣化,例如針刺感、燒灼感或是電擊般抽痛,有些人甚至衣物摩擦就會引發劇烈疼痛。一般帶狀疱疹發作後,約在2-4個星期內會逐漸痊癒。如果皮膚的症狀痊癒後,患部的疼痛仍持續存在,這種情形稱之為「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治療「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主要方式為藥物治療,包括抗癲癇藥物(例如GabapentinCarbamazepinePregabalin)、三環抗憂鬱劑(簡稱TCA)及嗎啡類藥物。如果藥物治療的效果不理想,可以照會麻醉科醫師進行神經阻斷術,或是照會復健科醫師進行電刺激治療、水療、按摩等等「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可能持續數月到數年,因此最好的方式是注射疫苗來預防其發作。在ㄧ項大規模的雙盲臨床試驗發現,接受帶狀皰疹疫苗注射的實驗組,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發生率減少66.5%。建議你母親尋求醫療團隊的協助,嘗試上述的藥物或非藥物治療。千萬不要聽信網路或地下電台的偏方,如果這些偏方中含有類固醇,你母親的血糖可能會更難控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