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大醫學院骨科 楊榮森主任
糖尿病是國人眾所周知的慢性病,目前醫藥進步,許多病患的病情已有良好照護,嚴重併發症也相對減少和減輕,存活時間也增長,相對而言,骨鬆和相關骨折的風險增高,研究顯示,糖尿病是骨鬆症及骨折的重要風險因子,糖尿病患者約1/2-2/3出現骨密度減低,約1/3病患診斷為骨質疏鬆,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的髖部骨折風險比同齡非糖尿病者高2-6倍,70歲以上且罹患第2型糖尿病者,骨折風險幾乎比常人高50%,應及早防治。
文/台大醫學院骨科 楊榮森主任
糖尿病是國人眾所周知的慢性病,目前醫藥進步,許多病患的病情已有良好照護,嚴重併發症也相對減少和減輕,存活時間也增長,相對而言,骨鬆和相關骨折的風險增高,研究顯示,糖尿病是骨鬆症及骨折的重要風險因子,糖尿病患者約1/2-2/3出現骨密度減低,約1/3病患診斷為骨質疏鬆,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的髖部骨折風險比同齡非糖尿病者高2-6倍,70歲以上且罹患第2型糖尿病者,骨折風險幾乎比常人高50%,應及早防治。
文/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 郭仁富醫師
人體骨骼的骨量大約在20歲至30歲會達到最高峰,之後由於骨流失速度大於生成速度,骨量會逐漸減少,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導致骨骼變脆弱,這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世界衛生組織於1994年公佈成年人骨質疏鬆症的定義為「一種因骨量減少或骨密度降低而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惡化的結果將導致骨骼脆弱,並使骨折的危險性明顯增高」。美國國家衛生院最新的定義則強調「骨質疏鬆症為一種因骨骼強度減弱致使個人增加骨折危險性的疾病」。換句話說,骨質疏鬆症的可怕在於增加骨折的風險。
文/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 黃兆山醫師
隨著國人平均餘命增加,邁入高齡化社會,骨質疏鬆症及骨折是影響健康的常見疾病。根據統計六十五歲以上之台灣男性有1/5,婦女約1/3在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髖部或手腕部之骨折,顯見骨質疏鬆症所引發的骨折對個人生活品質衝擊、醫療花費所造成非常巨大的影響。近期的研究也呈現台灣髖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第一,有些骨折患者引發急性疼痛、長期住院、臥床、無法完全康復,或需長時間復健、行動受限,影響病患的生活品質,增加死亡率。
文/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 戴東原醫師
28歲的男性,因口乾、喝得多、尿得多,體重在半年內由117公斤掉到107公斤(身高178公分)來門診就醫,血壓164/92毫米汞柱,空腹血液檢查(單位:毫克/100毫升),血糖169、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74、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27、尿酸8.4、糖血血色素13.6%。體重雖然降低,但仍然超重。病人在營養師指導下每天熱量限制在1700大卡,每星期至少有5天走萬步,服用兩甲雙胍(metformin,糖尿病最基本的第一線藥物)每天早、晚各500毫克,同時逐漸戒除吃零食的習慣。
文/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 戴東原醫師
有一位四十餘歲男性,罹第1型糖尿病十餘年,4年前開始每餐飯前注射短效胰島素各一次,睡前再加長效一劑,血糖控制情況差強人意,糖化血色素值在8%左右。但是近2年血糖忽高忽低,例如早上空腹血糖依其記錄從65到223mg/dL,臨睡前血糖從100-274mg/dL。病人是知識份子,求醫的動機也很強,但是血糖檢查結果總是不能令人滿意,糖化血色素常常9%以上。由於工作繁重,加上飲食內涵及進食時間沒有辦法固定,起初以為是他個人自主管理不夠,導致血糖控制不佳。
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吳柏翰副教授
西元前490年,希臘聯軍在馬拉松戰役擊敗波斯大軍,當時的傳令兵菲德皮迪斯跑越馬拉松平原回到雅典告知勝利的消息,講完便驟然死去,後人為了紀念這件事情,將當時他跑過的距離42.195公里,命名為馬拉松,相信菲德皮迪斯在嚥下最後一口氣時,應該怎樣也沒想到這個令他致死的距離卻是現代人視為強健的指標,過去的人運動為了生存,而現在的人運動則是為了活得更好。柏拉圖在西元前400年,其著作中也提到要進行有方法的身體活動來避免缺乏運動而破壞身體的良好狀態,這樣的概念與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長期提倡必須進行結構性運動訓練來促進健康的作法不謀而合。
蔡明翰醫師、沈克超醫師 主答
Q: 我父親最近發現雙腳水腫愈來愈明顯,可是這次回診時醫師說他的腎功能正常。他的血糖控制的還可以,而且也按時服用高血壓藥物。請問有什麼原因會造成他的雙腳水腫嗎?
蔡明翰醫師、沈克超醫師 主答
Q: 我最近幾個月因為加班的關係,時常很晚才能上床睡覺,不但睡眠品質不好,而且每天睡不到6個小時。這次回診的時候發現血壓與血糖都升高,糖化血色素從6.8%上升到7.5%,收縮壓也上升到145毫米汞柱。回想這幾個月的飲食其實並沒有改變太多,難道這會跟睡眠不足有關嗎?
文/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 李淳權醫師
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的治療包括營養治療、運動、藥物及自我血糖監測,其中飲食是控制糖尿病的關鍵。糖尿病營養治療建議中,建議醣類食物以選擇蔬菜、水果、全穀、豆類及低脂奶類等天然食物為優先,少選用添加脂肪、糖及鹽之醣類食物。食物升糖指數(GI值)的概念是以食用純葡萄糖(pure glucose)100公克後2小時內的血糖增加值為基準( GI值 =100),其他食物則以食用後2小時內血糖增加值與食用純葡萄糖的血糖增加值作比較,得到的升糖指數。升糖指數越高的食物,食用後越容易使血糖升高。
文/文山診所 蕭妏娟營養師
西方有句諺語,『早餐要吃得像國王,午餐要吃得像王子,晚餐要吃得像貧民。』,因此早餐吃的量應占全天總熱量的30%,而且要吃得像國王一樣,內容豐富,攝取好的蛋白質與纖維質,適量的醣類及脂肪。以前台灣農業社會經常可以聽到左鄰右舍早上一見面打招呼的方式,「熬早!吃飽未?」,可見不論在國內或國外,都強調吃早餐的重要性;但隨著全球經濟快速發展,進入當今工商業發達的世代,生活步調越來越緊湊,越來越多人沒有吃早餐就開始一天的工作與活動,而且有年輕化趨勢,甚至這種情況也出現在台灣國小學童身上。